|
“大海、翅膀、未来……”随着体验者缓缓睁眼,一张充满科幻气息的金属翅膀在深海挥舞的图片,由屏幕跃入人们眼帘。这是日前发生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影未来”电影科技活动单元的真实一幕,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应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GC应用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2030年达万亿元规模。
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底好不好用,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已来,每个使用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惊喜何来
4月24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尉浩风尘仆仆抵达北京,在领取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电影短片”最佳视效奖项前,他漫步在这座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城市,拍下沿途所见,为下一部人机共创作品积累素材。
此次获奖的短片《颅内花园》,尉浩和同伴只花了24小时就创作完成,而过去完成这样体量的作品至少需要24天。
“以往搭建这类设计复杂的虚拟艺术化街巷影像,大概要耗费数周时间构筑与渲染。这次我们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三维重建,通过拍摄街巷视频或相关照片投入软件中不断训练,就可以收获细节丰富的逼真空间模型。再以上世纪80年代风格、老一辈的记忆等关键词对其加以对话引导,该外部链接已失效,文章作者登录实名后才能恢复访问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创了这份穿越时空的光影表达。”尉浩说。
他在登台领奖的刹那不禁想起,百年前人们观看世界首部电影《火车进站》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情,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否带来同样的惊喜:“很感谢这类奖项的设立,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创作者得到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更多观众能欣赏高质量作品。”
从《流浪地球》系列中角色的增龄、减龄效果,到《志愿军:雄兵出击》中的宏大战争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创作提质增效,越来越多新机遇开始显现出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我国电影甚至更多文化产业领域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我国实现突破和领先的重要机遇。”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说,最近10多年,中国电影进入高速发展期,新技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和电影人来说是一个新的赛道,让我们有机会自主构建技术标准、工业体系、艺术观念等。
令人惊喜的是,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出一套智能译制系统,能毫无违和感地将演员原声台词转换为各国语言,让全世界观众可以原汁原味体验影片精髓,为国产电影扩展海外市场、推动文化交流增添动力。
马平也注意到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兼具电影创作能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是国产大模型在算力方面仍受限制。”
他建议,加强科技与影视界的交流、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联合更多力量推动自主人工智能算力—算法进行生态构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各行业携手并进。我们基于中影70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和数据,结合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电影行业的成果,正着力打造符合中国电影产业规律的电影产业垂直模型。”马平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要实现新突破,需要各方凝心聚力、以人为本,搭建全民艺术创作生态,推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达到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