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已经作为中共中央“十一五”的重点研究方向,并被建设部认可为“建筑信息化的最佳解决方案”。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巨大的建设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以下几条中国和BIM结缘的必然性 第一,巨大的建设量带来了大量沟通和实施环节的信息流失造成的损失,BIM所带来的信息整合,重新定义了设计流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筑生命周期管理,节能分析。 然而,在BIM确定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作为产业上游的设计行业,是否已为此做好准备? 目前,绝大部分设计院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采用的是全2D的工程制图(方案效果图除外)。仅仅是在需要进行特定分析计算时(比如日照、节能),(一次次重复)搭建并不十分精准的三维(体量)模型。 以我目前的理解,制约2D转向3D设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三,现有具BIM功能的3维设计软件,尚未在运行速度和功能上达到良好平衡。 第四,3维设计及BIM对构件元素具有一定依赖性,设计院有可能无法承受构件的开发,而与之相关的产业尚无发展。 第五,这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现有的二维设计所带来的不足,被当前产业和市场所容忍。比如,施工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较低;由于设计缺陷所造成的工程问题解决成本也相对较低。而3D设计的收益和成本未被良好的评估或未被市场所认可。 猜想一:业主(开发商)。这是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的推测,也符合如今发达国家的实践。无疑,BIM的最大获利方就是建筑项目开发商。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由 GM(通用汽车)全球工程总监主讲的讲座,这个面对设计、制造、软件行业的“免费”讲座其实就是GM推广其内部BIM系统和标准的“市场活动”!毫无疑问一个强有力的与可视化的资源相关联数据库,是每个业主的梦想。 猜想二:政府(建设部)。这个猜想,来自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很多事实证明,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中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很擅长于此。“数字报规”的全面实施,不就是在建设部的一声令下而红遍全国的吗。 猜想三:设计院。说实话,我个人并不看好这个推测。之所以把它也列出来,是我看到有少部分设计院确实在积极的尝试。但大多数只是试探性的局部使用,甚至只是用来做冲突检查。目的,也大多仅仅集中在提高本身设计服务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上。 无论如何,BIM是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个古老的行业在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的面前,将要作出的是一个全面的改变。挑战的同时,也更可能会为它带来新的生机。 从一个【前】建筑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我倒是很支持3D设计,因为真实的“虚拟建造”显然更能了解到建筑,尤其是构筑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