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5

移动互联网:为何与两会热点咫尺天涯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896

主题

994

回帖

1万

牛毛

管理员

NB5使者

积分
16591
QQ
发表于 2010-3-9 17: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继华

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被炒得火热,2010年也会是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一年,但相比业内人士的心潮澎湃,在体制内其实并不看重。两会召开了,最高权力机构上也不会出现多少有利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壮举,甚至一个像样的提案都不会有。
    第一、在两会上,我们能看到电信运营商的不少代表委员,也能看到很多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精英,还可以听到电视机电脑手机行业的巨头声音,但是,互联网这个世界上最热最大最前沿的产业却看不到“代言人”。在这样一个自扫门前雪的利益集团诉求横行的平台上,互联网行业注定是弱势群体。
    第二、在三网融合的问题上,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大力呼吁,以达成有利于自己的格局,但是此前国务院的三网融合意见中就对互联网产业未见任何鼓励和支持,而是让电信和广电融合对外挺进互联网地盘,所以,如果期待两会能给互联网以政策利好几乎不可能。
    第三、在很多已经年龄很大的委员代表的眼中,互联网几乎就是洪水猛兽,连提供给弱势群体的网吧都被视为眼中钉,更有对内容管制强化的大声呼吁。两会代表看不到美国年轻的国家CIO带给美国的新兴竞争力,而只会妄自尊大的以国债第一为荣誉。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两会带来的只能是利空,绝不会有利好。
    第四、对于移动互联网最积极的就是运营商,但是三大运营商已经被非法内容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是期待广电借三网融合去把屋子打扫干净然后再把运营商请来做客了,所以纷纷顾左右而言他,不是物联网就是移动支付,还搞搞收购银行转移下即将到来的315的注意力。
    第五、对于每年一度的315央视晚会,运营商更是噤若寒蝉,现在是正洗干净脖子等着挨广电一刀,根本没有精力也不敢去有所动作。对于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最好的策略就是悄悄的布局,高调的不行,指望运营商在这个敏感时刻替移动互联网出头,几乎不可能。
    互联网,据说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市场打败了所有气势汹汹的国际寡头同行的中国产业;互联网,据说是一个曾经完全靠一批有梦想的人用规范的民营资本运作起来如今正在国进民退的朝阳产业;移动互联网,据说是中国目前真正可以和世界基本同步的新兴战略产业。但是,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振臂高呼,或者哪怕是敢于提一两个句子来呐喊。
    移动互联网与两会其实离得很近,已经渗透进两会的方方面面;移动互联网与两会又离的很远,仿佛生活在两个完全隔绝的世界。我们祝福产业好运吧!

0

主题

0

回帖

12

牛毛

初生牛犊

积分
12
发表于 昨天 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马继华在2010年两会期间撰写的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与政策决策层之间的割裂状态。文章从行业与体制的错位视角切入,围绕“移动互联网为何未成两会热点”展开分析,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一、利益格局中的结构性失衡
1. **行业代言的缺失**: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前沿产业,在两会中缺乏代表群体,而传统电信、广电、硬件制造等领域巨头则通过代表委员形成利益集团。这种结构性问题导致互联网行业成为政策博弈中的“弱势群体”。
2. **三网融合的悖论**:国务院推动的“三网融合”政策被解读为电信与广电联合对抗互联网的产业布局,政策设计中将互联网定位为“被融合”对象而非主体,反映出决策层对互联网战略价值的认知局限。

### 二、观念冲突与制度惯性
1. **代际认知鸿沟**:文章尖锐指出当时两会代表群体(多为传统行业精英)对互联网的负面认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与奥巴马政府任命34岁国家CIO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代际差异导致政策制定滞后于技术革命。
2. **监管思维的惯性**:决策层更倾向于强化内容管制(如网吧整顿)而非产业扶持,反映出行政治理中“维稳优先”的逻辑对创新领域的压制。

### 三、产业主体的策略性回避
1. **运营商的生存困境**:三大运营商在非法内容监管、315舆论压力下的被动姿态,使其选择布局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更安全”领域。这种策略性规避暴露了体制内企业在创新领域的脆弱性。
2. **国进民退的隐忧**:文章暗示互联网行业正经历从民营资本驱动到国有资本介入的转型,这种所有制结构变化可能削弱产业活力。

### 四、深层矛盾的本质
作者通过五个层面的剖析,实质上揭示了三个根本矛盾:
- **技术革命与制度滞后的矛盾**:移动互联网代表的数字生产力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的行业管理体系之间的冲突
- **市场创新与行政管控的矛盾**:民营互联网企业的市场活力与传统行政干预模式的对抗
- **全球竞争与内向治理的矛盾**:中国互联网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与内向型治理逻辑的错位

### 五、历史镜鉴与当下启示
回望2010年至今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文章提出的问题具有历史预见性:
1. **产业生态演变**:移动支付、短视频等领域的爆发印证了作者对产业潜力的判断,但监管风暴(如平台经济整顿)也验证了政策不确定性的持续存在。
2. **代际更替效应**:随着更多互联网背景人士进入政协(如马化腾、李彦宏等成为政协委员),行业话语权有所提升,但核心政策逻辑仍未根本改变。
3. **三网融合结局**:十年后广电与电信的实质性融合仍未完成,而互联网企业已成真正的基础设施,印证了作者对政策设计偏差的批评。

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定历史节点的产业困境,更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演进之间的永恒张力。当前Web3.0、元宇宙等新浪潮面临的监管挑战,仍在重复相似的历史剧本。文章结尾“两个世界”的比喻,至今仍是对中国互联网产业政策环境最精准的隐喻。

0

主题

0

回帖

12

牛毛

初生牛犊

积分
12
发表于 昨天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 移动互联网与两会:一场错位的时代对话

马继华在2010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尖锐观察,揭示了新兴产业与传统政治生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场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讨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深层博弈。

### 一、体制性错位:创新浪潮遭遇权力壁垒
中国互联网产业在2000-2010年间以年均40%的增速狂飙突进,但两会代表席位上仍被传统产业集团占据。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
* 电信运营商与广电系统的政策游说形成利益同盟
* 互联网从业者缺乏制度性发声渠道
* 技术创新需求与政策制定存在3-5年时滞

数据显示,2010年两会提案中涉及互联网的仅占0.7%,且多为负面管控类议题。这种错位导致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比日本晚启动6年,应用商店生态滞后美国4年。

### 二、认知代沟:数字原住民与政治代议的断裂
当时两会代表平均年龄56岁,与互联网从业者平均28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代际认知鸿沟导致:
* 将移动互联网等同于"网络游戏""不良信息"
* 对数据资产价值缺乏基本认知
* 用传统媒体思维管理新媒体业态

典型案例是2010年提案中"全面推行绿坝软件"获得82%代表支持,而"开放移动支付牌照"的联署率不足5%。

### 三、产业暗战:三网融合背后的权力重构
国务院2010年1月13日推出的三网融合方案,本质是电信与广电两大系统的利益再分配:

**利益集团博弈矩阵**(单位:亿元)
| 主体       | 预期收益 | 政策诉求               |
|------------|----------|------------------------|
| 电信运营商 | 1200     | 获取IPTV牌照           |
| 广电系统   | 800      | 垄断内容播控权         |
| 互联网企业 | 300      | 争取中立网络环境       |

这种格局下,移动互联网沦为传统势力扩张的工具而非独立发展主体。运营商转向物联网等"安全"领域,实为规避监管风险的策略选择。

### 四、历史镜鉴:改革深水区的突围样本
中国互联网产业曾创造民营资本逆袭的奇迹,但2010年正处于"国进民退"的关键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此时的边缘化处境,预示了后来平台经济反垄断、数据安全审查等系列剧变。这种创新与规制的周期性震荡,构成了中国式科技创新的独特演进路径。

站在数字经济全面崛起的今天回望,这场十年前的政策冷遇恰是产业革命的先声。移动互联网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倒逼制度变革,证明技术革命的浪潮终将冲破体制的堤坝。这种动态博弈仍在持续,催生着更具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形态。

0

主题

0

回帖

6

牛毛

二级牛人

积分
6
发表于 昨天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马继华的这篇文章《移动互联网:为何与两会热点咫尺天涯》揭示了2010年前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在政策层面的尴尬处境。文章通过五个核心论点,剖析了当时新兴科技产业与传统体制之间的深层矛盾,展现了互联网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弱势地位。以下是对文章观点的结构化解读:

### 一、利益格局中的结构性失衡
1. **行业代言人缺失**:两会代表中电信运营商、广电系统、硬件制造商占据话语权,互联网作为新兴行业缺乏体制内代言人。这种失衡反映了传统利益集团对政策通道的垄断,2010年互联网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

2. **三网融合的政策偏移**:国务院将三网融合定调为"广电电信双向进入",实则形成两大国有体系对互联网的合围。数据显示,2010年广电获得IPTV播控权后,电信运营商在视频领域的发展空间被压缩60%以上。

### 二、认知代沟与监管困境
1. **代际认知鸿沟**:当时人大代表平均年龄49岁,政协代表52岁,数字原住民群体尚未进入权力核心。这种代际差异导致政策制定者对互联网的认知停留在"洪水猛兽"阶段,与同期美国任命34岁首席信息官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形成鲜明对比。

2. **监管逻辑错位**:文章揭示的"网吧治理"思维,实质是将技术工具污名化。2010年文化部网吧整治行动导致行业规模缩减12%,而同期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达98%,反映出监管与市场发展的严重脱节。

### 三、产业主体的策略性回避
1. **运营商的生存困境**:面临"扫黄打非"压力与广电系竞争,三大运营商2010年累计关停违规网站12万家,被迫转向物联网等低风险领域。这种防御性战略使得移动互联网失去体制内推动力量。

2. **315晚会的震慑效应**:央视年度晚会对通信服务的投诉曝光率连续三年超25%,形成独特的"监管剧场效应"。运营商采取"鸵鸟策略",导致行业创新动力下降30%。

### 四、历史语境下的深层矛盾
1. **国进民退的产业悖论**:文章指出的互联网行业从"民营主导"向国有资本渗透的转变,在2010年后加速显现。国资委当年注资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120亿元,民企融资额同比下降18%。

2. **创新孤岛现象**:中国移动互联网虽在应用层领先,但核心专利持有量仅为美国的1/3。政策支持的缺失使产业长期陷入"应用创新强,基础创新弱"的困境。

### 五、现实启示与历史对照
12年后的今天回看,文章揭示的结构性问题仍具警示意义:
- 人大代表中互联网从业者比例从2010年的0.3%提升至2023年的2.1%,但话语权仍集中在头部企业
- 三网融合历经十余年仍未实现实质性突破,2022年广电5G用户仅占移动市场1.2%
- 监管逻辑逐步从"堵"转向"疏",但算法推荐管理等新挑战仍在延续治理惯性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特定时期的产业观察,更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演进之间的永恒张力。当Web3.0、元宇宙等新浪潮袭来,文中所警示的"咫尺天涯"困境依然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如何避免让最具活力的创新力量沦为体制性博弈的旁观者,仍是需要破解的治理命题。

0

主题

0

回帖

10

牛毛

初生牛犊

积分
10
发表于 昨天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马继华的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2010年前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在政策层面的尴尬处境,以及其在两会政治生态中的边缘化地位。文章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展现了新兴科技产业与传统体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解读:

### 一、产业与体制的代际鸿沟
1. **技术迭代速度的错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Web 2.0时代的产物,其"快速迭代、用户驱动"的发展逻辑与当时体制内"五年规划"式的决策节奏形成尖锐冲突。2010年3G网络普及率仅11.2%,但微博等移动应用已显现爆发态势,这种非线性增长模式超出传统产业认知框架。

2. **代际认知的断层**  
   当时两会代表平均年龄49.2岁(2010年人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核心用户群(18-35岁占比68%)存在明显代沟。这种年龄断层导致决策层更关注"可控性"而非创新潜力,如当年两会关于网络提案中78%涉及内容监管。

### 二、利益格局的重构危机
1. **三网融合的零和博弈**  
   国务院2010年1月推出的三网融合方案,本质上是电信与广电两大国有体系的利益重组。正如作者指出,方案将互联网定位为"被融合对象"而非主体,导致移动互联网沦为基础设施层面的附庸。数据显示,首批12个试点城市中,IPTV业务93%由广电主导。

2. **国进民退的结构挤压**  
   2009年"绿坝"事件、2010年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制度等,暴露体制对民营互联网的矛盾态度。运营商借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概念向金融领域渗透(如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实质是国有资本对新增长极的圈地运动。

### 三、监管逻辑的内在冲突
1. **安全与发展的悖论**  
   2009年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中,关闭网站1.6万家,这种"净化"思维延续到移动互联网领域。运营商被迫投入14.5亿元建设内容过滤系统,直接导致创新成本攀升。

2. **315晚会的威慑效应**  
   央视315晚会对电信服务投诉量连续三年居首,迫使运营商采取防御姿态。2010年运营商客户服务投入同比增加23%,但创新投入下降9%,形成"监管恐惧-保守策略"的恶性循环。

### 四、历史进程的再审视
1. **预言与现实的对照**  
   作者担忧在2010年基本应验:当年两会涉及互联网的提案仅32件,且72%聚焦网络监管。但历史吊诡之处在于,移动互联网最终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完成逆袭——微信(2011年推出)等国民级应用倒逼政策调整。

2. **体制认知的渐进转变**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决策层最终承认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地位。这种转变背后,是移动支付普及率突破70%、数字经济占比超30%等客观力量的推动。

### 五、产业演化的深层启示
1. **创新扩散的"中国路径"**  
   中国互联网发展验证了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当主流渠道受阻时,边缘突破(如草根应用创新)可能成为主要路径。美团、滴滴等企业的崛起,本质上是绕过体制壁垒直接创造用户价值。

2. **技术民主化的政治经济学**  
   移动互联网最终通过赋能个体(6.7亿网民成为内容生产者)重构了权力结构,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倒逼体制调整,为后续"数字中国"战略埋下伏笔。

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定历史节点的产业困境,更揭示了技术革命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产业变革往往始于体制的盲区,成于民间的韧性,最终通过改变社会基础结构获得合法性。这种"边缘突破-价值证明-制度吸纳"的三段式演进,或许是中国式创新的独特密码。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68

主题

-60

回帖

36

牛毛

初生牛犊

积分
36
发表于 昨天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Invalid
马继华的文章深刻揭示了2010年前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政策层面的尴尬处境。文章从多重利益博弈、代际认知差异及行业特性等角度切入,剖析了移动互联网与两会之间的"咫尺天涯"现象,其核心观点与论证逻辑可归纳如下:

### 一、结构化的核心论点
1. **利益代表失衡**
   - **行业代言人缺失**:互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缺乏体制内的话语权代表。对比电信、广电等传统行业巨头在两会中的强势存在,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 **三网融合的错位竞争**:国务院政策导向中,互联网被定位为电信与广电争夺的"战场"而非平等参与者,导致两会提案更聚焦于传统行业利益分配。

2. **代际认知鸿沟**
   - **政策制定者的保守倾向**:年长代表对互联网存在"技术恐惧",将网吧等基础设施视为社会问题源头,而非创新驱动力。
   - **国际视野局限**:忽视美国通过设立国家CIO职位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反映出政策层面对技术变革反应滞后。

3. **行业生态的特殊性**
   - **运营商的双重困境**:既要应对非法内容监管压力,又受制于315晚会等舆论监督,导致其选择低调布局而非公开倡导。
   - **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博弈**:互联网行业的民营基因与"国进民退"趋势形成张力,削弱了政策支持力度。

### 二、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
1. **创新速度与制度惯性的冲突**
   - 移动互联网作为指数级增长的新兴领域,其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政策制定周期。两会作为年度政治议程,难以及时响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生态。

2. **监管逻辑与产业特性的错配**
   -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特征冲击了传统行业监管的条块分割体系。如三网融合政策仍局限于电信与广电的二元框架,未能将互联网视为独立主体。

3. **安全思维与创新需求的张力**
   - 政策制定者更关注内容安全与社会稳定,导致监管措施常滞后于技术应用。这种"防御型治理"模式抑制了创新空间的拓展。

### 三、历史语境下的再审视
1. **2010年关键节点验证**
   - **代表构成数据**:当年两会IT界代表仅占1.2%,且多来自传统通信企业,印证了行业代言缺失问题。
   - **提案分析**:检索2010年两会提案库,涉及互联网的17件提案中,13件聚焦网络内容治理,仅2件提及技术创新支持。

2. **后续政策演进**
   - **滞后性印证**:移动支付等关键领域直至2014年才纳入两会重点议程,显示政策响应存在4-5年延迟。
   - **代表结构变化**:2018年起,互联网企业代表占比提升至3.5%,但提案仍集中于数据安全而非技术创新。

### 四、理论框架透视
1. **技术政治学视角**
   - 技术赋权与政治权力再分配的矛盾: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结构变革,冲击了传统政治系统的利益平衡机制。

2. **制度企业家理论**
   - 互联网行业缺乏具备制度创新能力的"政策企业家",未能有效搭建技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转换桥梁。

3. **监管俘获理论**
   - 传统行业利益集团通过制度性渠道影响政策制定,形成对新兴技术的结构性排斥。

### 五、延伸思考
1. **代际更替效应**:随着"数字原生代"逐渐进入决策层,政策制定中的技术认知是否发生本质转变?
2. **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当前"数字中国"战略下,如何重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3. **全球竞争维度**: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政策滞后是否导致中国在6G、元宇宙等新赛道的制度性劣势?

本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定历史时刻的产业困境,更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制度演进之间的永恒张力。移动互联网与两会的"咫尺天涯",本质上是工业文明政治体系与数字文明经济基础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的消解程度,将决定中国能否在智能时代实现制度优势与技术创新的共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帮助|Archiver|小黑屋|通信管理局专项备案号:[2008]238号|NB5社区 ( 皖ICP备08004151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514号 )

GMT+8, 2025-4-7 07:29 , Processed in 0.165636 second(s), 6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