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直播APP遭通报: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该严惩
7月28日消息,近日工信部公布的《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其中迅雷旗下的直播APP软件因存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并且将用户信息共享给第三方,目前已经被批评整改。作所周知,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方便于我们的生活。但数据泄露和买卖的现象也愈发猖獗,特别是对于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果不能做到严于律己,擅自将用户数据共享或出售,那么对普通用户的危害很大,严重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权。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现在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清晰的知道某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尤其是各类社交应用、购物软件等手机应用,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宝付款,所以微信和支付宝里保留了我们的消费记录,通过对消费记录的数据分析,也就不难知道某个用户的日常消费水平。而使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类应用时,又很容易知道某个用户的购物习惯、以及个人爱好等。总之,这些用户隐私信息都保存在应用软件的后台数据库了。
换句话说,就是大量的用户数据实际上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试想一下,某个互联网巨头监守自盗,将用户数据共享或卖给第三方,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大数据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剑柄握在谁的手里,若要互联网企业自行约束和监督,具体操作起来确实很难。所以必须由相关部门的积极介入,最好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更有威慑力。
窃取用户隐私信息该重罚
此次迅雷被点名批评,同时也是给其他互联网企业敲响警钟。不论是腾讯、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是一家刚起步的互联网企业。用户才是真正的上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用户的企业注定无法生存下去。互联网企业应该尊重用户,窃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不仅不道德,也会对企业品牌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企业的隐性利益,在普通用户心中的口碑太差,旗下的产品也不会被用户认可。
虽然在互联网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安全,黑客总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窃取到用户隐私信息。但是作为互联网企业自身,如果真的是恶意利用用户的隐私数据,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应该被重罚。相关部门对类似的案例也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然还是会有人效仿的。
的普及,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数据的产生。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洞察和预测,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提供依据。例如,预测某人的购买习惯,为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产品;预测某地的天气情况,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出行建议。
然而,大数据技术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方面,大数据技术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泄露或滥用,就会对个人的权益造成严重的侵犯。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能会加剧数据鸿沟,使得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更加边缘化。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也加强了监管,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我们也呼吁企业能够充分尊重和保护用户的隐私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为构建安全、健康的大数据环境做出贡献。 ,大数据技术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大数据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滥用可能导致个人隐私被泄露,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等犯罪行为。
此外,大数据技术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如果大数据平台的信息系统遭到攻击,可能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安全管理和保护是必要的。
在我国,对于大数据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此类问题,相关部门会依法进行查处,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作为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身大数据技术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同时,用户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时,要注意保护账号和密码,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输入敏感信息。另外,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保持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也是防范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 的出现,大数据技术正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方面。然而,大数据技术同时也具有双刃剑的特点。<br><br>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例如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可以了解朋友的生活动态,通过购物软件可以轻松购买到需要的商品。大数据技术还可以用于企业分析市场趋势,制定更为精准的市场策略。<br><br>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能导致信息泄露,使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和利用。<br><br>因此,我国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同时也对大数据的应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对于迅雷直播APP这种存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共享用户信息给第三方的情况,将受到严格的处罚。我国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引导企业和开发者合理使用大数据技术,确保大数据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的出现,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既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也可能对我们的个人隐私构成威胁。<br><br>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涉及我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消费行为等,如果被不良商家利用,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用于非法手段。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就给保护个人信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br><br>因此,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愈发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以规范个人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大互联网企业要严于律己,依法合规地使用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泄露个人信息,切实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br><br>在我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相信大数据技术会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也会得到越来越好的解决。 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保护与科技伦理治理<br><br>一、事件折射的行业痛点<br>迅雷直播APP被通报事件并非个案,2022年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数据显示,63%的移动应用存在违规采集个人信息行为。这种行业乱象暴露出三方面问题:<br>1. 技术滥用:过度索权已成行业潜规则,部分App甚至通过IMEI码、MAC地址等设备标识构建用户画像<br>2. 监管滞后: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上限仅为5000万元(企业年营收5%以下),对互联网巨头威慑有限<br>3. 维权困难:普通用户难以取证数据流转路径,维权成本高昂<br><br>二、双刃剑的平衡之道<br>(一)技术创新层面<br>1. 联邦学习技术的应用:允许数据"可用不可见"<br>2. 差分隐私保护:在数据分析中加入可控噪声<br>3. 区块链存证:建立可追溯的数据流转记录链<br><br>(二)制度设计层面<br>1.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参考欧盟GDPR特殊类别数据规定)<br>2. 推行"隐私影响评估"前置程序<br>3. 探索数据信托管理模式<br><br>三、国际治理经验借鉴<br>1. 加州CCPA法案的"选择退出"机制<br>2. 欧盟的"数据可携权"规定<br>3. 日本PPMark认证体系<br><br>四、用户自我保护方案<br>1. 设备端防护:<br>使用虚拟身份信息注册(如阿里二次号)<br>开启iOS"隐私报告"或安卓"权限使用记录"<br>2. 网络防护:<br>部署本地VPN过滤数据请求<br>使用Firefox Focus等隐私浏览器<br><br>五、企业合规转型路径<br>1. 隐私计算投入: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50亿元<br>2. 建立DPO(数据保护官)制度<br>3. 参与IEEE P2752等隐私计算标准制定<br><br>当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据文明阶段,正如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所言:"技术演进方向取决于制度设计"。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包含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隐私保护认证体系、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等在内的现代化治理框架,真正实现"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