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 发表于 2007-11-23 12:53:01

设计师们,请不要被“原创”忽悠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设计的原创性意味着功能和形式方面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惊世骇俗的表达方式等。但辩证的原创观超越了视觉和行为的范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包含着很多方面的意义,也预设了原创性多样的表现方式。

  不过遗憾的是,在今天,包括设计师在内的许多人对原创的理解是片面的,对其多样性中的诸多方面往往视而不见,却过分强调其视觉的表现方式。比如喜爱标新立异的建筑形象,崇尚堆砌的繁复细节,以及偏爱新材质的肌理和纹样等。这些超越了以往审美经验范围的事物,往往给人感观上的强烈刺激。对于此类新生事物,传统的文学性语汇,比如“壮丽”、“雄伟”、“鬼斧神工”等已不足以表达我们的赞叹之情,于是干脆用“吸引眼球”这样一个纯生物性的叙述方式去赞扬它。殊不知,“吸引眼球”在人类行为中基本上可归入低等的“下意识”行为,就如我们在整齐的麦田里看到一株野草,在一群大象中看见一头猪时,也会有类似的反应。现在,我们却用它来表达我们难以表述的一种情感变化的最高境界,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为了“吸引眼球”,我们往往把固有的生活场景和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作为反叛的对象,似乎唯有如此,方可“出类”。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但当整个社会以一种如此简单的方式去实现进步的梦想时,现实也会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给予回答,那就是:“混乱”。有学者发现,中国的许多城市因为地标性建筑太多以至于混淆视听,破坏了城市的尺度及视觉秩序;也有设计者认为业主的想法太过离奇,自己无法实现他们的过高期望;还有消费者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多彩的生活原来竟是在忙于适应五花八门的新产品的使用方式,等等。终于,当我们从一味追求“进步”的狂热之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生活状态时,才意识到被所谓的“原创”“忽悠”了:昨天引以为荣的“成就”在今日的反思中竟多为垃圾!

  之所以用“忽悠”这个词来形容“原创”的影响,是因为笔者发现,上述的糟糕现象看似一个审美水准的问题,但稍加分析,就很容易看出它实则是个“经济”问题。经济以“原创”的名义,用“忽悠”的方式去蛊惑消费者以实现“拉动内需”的目的。这时,作品的创作标准和存在条件变得简单了,只要新、奇、特就具备了“忽悠”的条件,因为控制资本的人看到了中国消费者情感世界中所存在的由“审美饥渴症”所导致的巨大空洞。这种“审美饥渴症”的形成源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长期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度匮乏。症状的总爆发则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众看到了自己和西方发达社会存在的巨大差距。差距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那种外在的环境设施,包括城市、建筑、街道等,也表现在汽车、化妆品、电器等工业产品方面,还表现于电影、电视、出版物以及极具形式感和煽动性的体育活动如NBA比赛等方面。

  商品社会中由于所谓的“原创”能在短期内激活消费,于是资本持有者和设计者在获利的共同目标之下达成苟合,以至于市场对“原创”产品的需求量和设计师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业主通常对设计提出的要求是二十年不落后,设计师的回答更直截了当:“我的设计是世界首创”,真是无知者无畏呀。的的确确,这一代设计师在完成“原创”的路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晨钟暮鼓中的苦思,黄卷青灯下的搜索,暗礁密布竞争中的搏击,其精神其行为可歌可泣。在一味追求创意的竞争中,“原创”已经变成了“乱创”。事实上,我们已经为过度的“原创”付出了代价,古迹的消失、宁静生活的破坏、视觉审美的疲劳等。

  在文学语言中,“原创”本是一个好字眼,因为一提到它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进步、创造,人类的智慧,然后是艺术水准等。为什么在今天却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和负面的影响呢?一方面是我们在创作经验上缺乏支撑原创的必要积累,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对原创的阐述和理解过于肤浅。翻开《辞海》,我们惊讶地发现和“原”有关联的近百个词中竟没能找到关于“原创”的专门解释,看来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个现代或是外来的产物,但从该页中对“原”的系列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最初的”意思。“原创”要求创作的主体一方面具有产生思维火花的资源,另一方面具有时间反应上的敏捷。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先天不足”的设计师群体来说显然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在理论上在经验上都准备不足。

  记得一篇文章的标题为“慢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内容是某艺术家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我对此深有同感。在当前混乱的状态之中,时间也是制造混乱的元凶之一。由于认识到时间和“原创”关系密不可分,因而沉迷于“原创”的人们都在争分夺秒和同行们赛跑、和时间赛跑。地产业、装修业、景观建设业如此,公共艺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者亦是如此,时间紧任务重已经成为创作者的一种生活常态,他们像一头头被不断挤压的奶牛,只被不停地索取而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时间。这样,创作语言的匮乏加上“创作”心态的急躁就孕育出一个个怪胎。若想产生真正的“原创”作品,必须慢下来,因为慢下来才会有思考,才会有累积,深思熟虑是每一个原创结果背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当然,提倡放慢所谓进步的步伐会招致一片声讨,因为放慢速度就会影响一夜致富梦想的实现。当代社会强调原创“只是一个追逐利益的幌子”,诚哉斯言。我们一直追求的原来是低质量的原创结果,但对于产量又非常在意。所以自从国人知道有世界吉尼斯纪录以来,该纪录在我国领土上不断被天南海北的各种人等刷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现在应该到了一个重新认识“原创”的时候了,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所谓的“原创”破坏得满目疮痍。我们要重新建立更为科学更为宏观的原创观,并建立相应的创作规则,包括伦理的、道德的、生态的、科学的准则。我们应该从片面追求“原创”的价值转向追求其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存在是必须以一种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为前提的,违背这种前提,创作活动就不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建立一整套考核“原创”的完备制度,就会走入一条更理智、更科学、更具公共精神的道路,这时我们的判断才会有基本的标准。

  回顾过去,由于“标准”的缺失,设计和艺术的创作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许多有价值的创造产生之后不久又表现出诸多的“反价值”。比如空调,它在解决小环境问题的同时以牺牲公共环境的品质为代价,这就产生了道德危机,因而我们说空调的创造是不完善的创造,或是有缺陷的创造。再如塑料袋,它在解决了一个使用成本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环境问题,造成了白色污染,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好的发明。又如越来越盛行的玻璃幕墙建筑,它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都市景观和室内感受的同时又带来了能源消耗和光污染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想把褒义归还“原创”就必须评估其结果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创作自由度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多维度的空间之内。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由是有限的!

  除去神学中的上帝对世界的创造,绝对的“原创”是不存在的,其中的“最初始”仅仅是个相对概念,也就是说原创好似一棵大树上春天开放的第一枝花朵,它的养分来自土壤,并依靠树干、树枝、树根来输送,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如果认为摆脱关联是形成“原创”的关键和必然,那你将为此付出代价,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会因关联的断裂而出现断裂,这时即使是花朵,不久也会枯萎,更不会结果。畸形的“原创”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发展的代价,但伪“原创”则是可憎可恶的,它为了一种商业获利的目的,试图在理论上得到证实以进一步扩大效益,结果将使得发展中的代价成倍增长,甚至产生倒退。因此,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这鼓噪之中的伪“原创”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拿出质疑的态度和批判的勇气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设计师们,请不要被“原创”忽悠